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引发学习热潮,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改进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要切实结合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际,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人才培养,以实际行动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董关鹏
院长 教授 博导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想在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就要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中国的一切工作,既要做好,也要说好。而要说好,就必须在“先机”和“新局”上下功夫。“先机”要求我们必须提前出发、超前谋划;“新局”要求我们必须精细准备、创新传播。总书记这一次把国际传播定位到全党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抓、亲自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我们务必群策群力、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曾经留学英国,在中英两国媒体工作,在中美两国高校和智库任教,我相信我以及很多与我有类似背景的学界同仁、业界伙伴都会闻号令而集合、听指挥而出发,为尽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而努力奋斗!”
金 勇
党总支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与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争夺国际话语权、抢占舆论制高点是中国国际传播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一是做好报道、融通中外。坚持讲中国“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争取话语主动;二是培养人才、沟通中外。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中文深厚功底、外语能力水平、国际关系知识、新闻业务能力等素质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涵养人才、培育英才。”
肖欢容
副院长 教授 博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指示,恰逢其时,是新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使命的重要指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到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需要不断提升国际形象。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于国际社会加强对新时期中国国际政策和国际贡献的了解和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周 亭
副院长 教授 博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因此,政府、企业、各类组织、高校、智库、留学人员,都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国际传播中包含公共传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议题,应当重视政府、企业和各类组织面向全球公众沟通信息、传递观念、促进认同的过程,应当加强对国家形象、政府新闻发布机制、企业跨文化融合以及面向全球开展的科学传播、环境传播、健康传播等领域的研究。未来高校不但要在相关领域有原创理论的产出,还要为多元传播主体提供专业和系统的工作建议;不但要加强国际传播中公共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应积极参与公共传播实践。”
荆学民
教授 博导
“总书记的讲话是在目前国际政治斗争形势日益尖锐复杂的背景下提出的。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建构的话语权的争夺。总书记首次在对外的国际话语中将“政治”置于五大视角之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首先是“政治自信”。同时,我们也应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当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然成为党的战略、国家战略,党和国家的国际国内战略。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团队,将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引领,争创一流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特别是国际政治传播能力贡献力量。”
高慧军
教授 博导
“习近平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顶层设计,意义十分重大。当前,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人类最古老、最重要活动之一的传播与新兴科技紧密结合,加速了媒介社会化、社会媒介化的进程,媒介化生存已然成为当下人类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在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传播驱动全球秩序重构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仪名海
教授 博导
“毫无疑问,为实现国际传播目标需要不断拓展国际传播途径。在国际传播组织不断发展的今天,借助国际传播组织开展国际传播活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就成为中国的一个必然选择。国际传播组织(如联合国新闻委员会、联合国全球传播部、大众传播研究会、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国际广播协会、互联网联盟、丝路国际卫视联盟等)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行为体和平台,以其数量众多、国际化成员的构成、专业化的传播内容、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优势,在引导、规范、推进相关领域国际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各主权国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际传播组织在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如何借助国际传播组织的机制、传播模式、信息的生产和集散特点开展国际传播,构建新的传播秩序,以及创建以我为主的国际传播组织等。”
孙英春
教授 博导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面临广泛的分歧和不确定性,习总书记讲话强调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正当其时。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所在,是通过更高站位、更积极有为的对外传播实践,寻求中国与世界深度相融的新局面。这无疑是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的重大课题。当前中国国际传播以及相关研究领域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开放、深入的理论、思想磨合,全面理解外部形势以及国际竞争合作之道,以点滴努力,为实践领域供给可靠的知识、观念、人才和策略,同时与实践领域共同努力,汇聚和表征当代中国的道路、经验和期望,引导客观认识与理性支持,调控风险、超越分歧,拓展与外部社会之间共建互惠性关系的最大可能性。”
赵雪波
教授 博导
“国际传播既需要和风细雨式的故事,也需要雷霆万钧的行动;既要讲究策略,也要坚守原则;既有温情的一面,也有冷酷的一面;既要善于国际合作,也要善于对敌斗争。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开展舆论斗争的阵地。高校的师生应该掌握国际传播的原则、理论、技巧,从理论和学术的角度占领国际话语高地,敢于亮剑,敢于开展舆论斗争。中国传媒大学是较早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硕士和博士全学历专业的大学,在国际传播领域有着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理应在新一轮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国际社会的多边合作,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 宇
教授 博导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要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和媒介打交道的能力,尤其是面对境外媒体、社交媒体的能力,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学习,摒弃内外有别的二元对立观,认识到除了涉密内容,信息传播已经很难分清内外,将自己工作中的信息传达与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整体形象视为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尊严形象。对新闻传播媒体来说,要不断践行“四力”,真正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去挖掘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特色的故事,既要讲成就、讲发展,也要讲问题、讲差距,少讲见林不见树的大而化之的故事,多讲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通过讲中国人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让国内外受众产生心理上的贴近感,通过情感上的共鸣读懂人心、读懂世界。讲故事、讲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需要的不是炫技,不是堆砌,而是真情实感。”
白文刚
教授 博导
“改进国际传播在当今中国日益凸显其必要性、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我们须知造成当今国际传播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涉及到国家利益博弈、国际理念差别、意识形态好恶,特别是中西文明兴衰演变等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政治原因,需要我们在实践、观念和话语等诸方面作艰苦的努力,从而真正获得平等和独立的话语权。从人类文明史来看,这必然是一个较为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有明确的短期、中期、长期战略。对于高校来说,为现时的国际传播提供智慧固然是使命所在,但更要着眼长远,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真正下“笨”功夫,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不断改进提供理论、话语和人才基础。相比前者,后者无疑更重要、更根本。”
谢进川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当下提出,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既是中国发展崛起的必然,也深刻表明了国际舆论环境面临的冲突性与斗争性。对内而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直接服务于国家发展,旨在为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更稳定、更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对外而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于传递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传播好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这需要以多元化的有效国际传播方式,促进国际民心相通、国际世界共感,不断形成世界共同体意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不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