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学民 李圆|以磅礴之势构铸新时代政治话语绽放新时代传播智慧

    来源: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发布时间:2022-01-18浏览次数:10

推荐语:

      《以磅礴之势构铸新时代政治话语绽放新时代传播智慧》(刊载于《现代传播》2021年第12期)强调了《决议》的“政治宣言”性质,认为其构铸了新时代表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政治话语体系,深度蕴藏和绽放着新时代光芒四射的传播智慧。


作者简介:

      荆学民,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

    《现代传播》2021年第12期


【内容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一份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决议》以真实厚重的事实为内核构铸政治话语,以简洁凝炼的语言为风格呈现政治表达,以正向积极的视角为特质体现政治担当,以崇高坚定的理想为根基展现传播智慧,以多维共振的叙事为方式彰显传播魅力,以繁荣自信的文化为底色固化传播定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意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决心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担当。《决议》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构铸了新时代表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政治话语体系,深度蕴藏和绽放着新时代光芒四射的传播智慧。在世界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情势之下,深度领会和深刻揭示这份“政治宣言”的巨大政治传播价值和意义,定然会为全党全国人民带来更加坚强的政治自信,对全球寻求确定性的政治秩序的建构注入更加稳健的政治定力。


【关键词】新时代;政治传播;政治话语;传播智慧


      在全世界瞩目、全党全国人民期待的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光时刻,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文简称《决议》),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政治能量,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凝练为人类政治的珍贵智慧书写与世。

      《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第三个具有重要地位、重大意义、重磅价值的政治文献。它在肯定、继承和发扬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历史的批判性总结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视角对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决断性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意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决心魄力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担当。

      《决议》无疑是一份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1],它作为以政治为内容的重要传播文献,在政治中得以发生,作为特殊历史节点下的全局性决议,在传播中得以传承。《决议》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构铸了新时代表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政治话语体系,绽放着新时代光芒四射的政治传播智慧。在世界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情势之下,深度领会和深刻揭示这份“政治宣言”的巨大政治传播价值和意义,定然会为全党全国人民带来更坚强的政治自信,会对全球寻求确定性的政治秩序的建构注入更稳健的政治定力。

一、以真实厚重的事实为内核构铸政治话语

      政治话语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政治行为,也是政治传播内容达致受众的重要中介。政治传播中的“话语”,包括立场、语境和语气等多种形态[2]。其中,话语的立场,决定话语的根本导向和核心价值,能够左右政治逻辑、影响政治目的、塑造政治气质。《决议》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政治话语,本身即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对自身历史进行的客观的规范的定性表述,所以,它以真实厚重的事实为其立场的基石,实事求是地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全时、全面、全度、全效地展现出来。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钢铁一般的雄壮事实,决定着基于此所铸构的政治话语的天然传播效能和政治认同效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使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浩劫,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皆未完全取得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矛盾深嵌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由此,党针对性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进行土地革命,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将革命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党正确地、果断地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最终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实践充分证明,历史和现实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和真理培育了中国共产党,时代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英勇斗争,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埋头苦干、砥砺前行,完成了统一祖国大陆的历史任务,并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政权,为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下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针对特殊的过渡时期,党制定了“总路线”,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经济基础与制度保证。党正确地认识到,当前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外向内地转化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民迅速发展的经济文化需要”的矛盾,全党应秉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精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上来。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挫折与艰辛,但党依然坚定地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前提、理论基础和宝贵经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内核,用邓小平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历史性论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发展。实践再一次深刻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促进中华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人民繁荣富强的光辉之路。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回顾历史、深入实践、审时度势,从新的现实出发,以高度的理论能力和实践魄力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决议》全面回顾、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走过的历史性阶段、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学习的历史性经验,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3]等十三个具体方面,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和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决议》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和价值,用连续的历史事实、真实的历史事件、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刻的历史精神,串联起了民族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朝着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历史、现实、未来三位一体的逻辑。

     《决议》将百年党史视作一脉相承的统一体,精准定位历史主题,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构铸了以真实厚重事实为内核的政治话语体系,使《决议》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话语逻辑、坚不可摧的政治自信和气势磅礴的传播魄力。

二、以简洁凝炼的语言为风格呈现政治表达

      表达是人类显现态度、表现思维、传递价值的基本传播行为,其以“物”“情”“事”“理”为内容,以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为受众,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价值性。

      政治表达是表达这一行为的政治化,即特定的政治主体对政治观点、政治意见、政治态度、政治文化显在或潜在的传播。表达风格的差异,直接影响政治主体的传播行为与传播效果。《决议》作为总结、提炼和传播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政治表达,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高度浓缩了百年辉煌的事实,是实践向理论升华的标志性政治文献。

      在论据设置上,《决议》采用铺陈罗列的表达。铺陈罗列,即将最基础、最核心的事实进行直接排列的陈述,以简明的事实支持论证,形成结论,提升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言之无序、言之无物、言过其实。比如,《决议》在关于“四个历史阶段”的表述中,以“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稳定物价”“和平解放西藏”“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经”“实行男女权利平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镇压反革命”[4]等基础历史事实的铺陈罗列,具体地、详细地描述了党如何成功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决议》以“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亿二千万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5]等基本事实说明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得以全方位改善,中国社会如何续写了长期稳定的奇迹。

      在论证过程中,《决议》采用深入浅出式的表达。深入浅出即以简明清晰、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体现深刻的观点、主题和意义。比如《决议》对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问题的论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6]党的工作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决议》论述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其采取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生活话语,映射重大的时代主题与历史使命,深刻地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

      放眼历史,任何经典的、奠基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宣言,往往具有此种表达色彩。最好的例证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开篇首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徘徊”[8]。当年马克思恩格斯以这样的话语,引人入胜、直接形象而又深刻地把“共产主义”直接注入读者的好奇渴望的心灵之中。古往今来的人类政治性的宣言,都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直击人的灵魂,使其意义跨越语言、国界、文化和种族,作为经典流传于世,这次的《决议》定然也会如此。

      在结论陈述上,《决议》采用总结提炼式的表达。总结提炼,即结合并梳理一定阶段内的历史事实与现实经验,将深刻、隐晦的历史规律,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结构化表达。比如《决议》提炼出了“四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两个确立”“十个明确”、对历史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十三个方面总结”、对百年奋斗历史意义的“五个方面总结”、对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十个坚持”的总结、“一个号召”和“一个根本问题”等。总结提炼式表达,能在内容上删繁就简,抓住主线逻辑,突出主要意义,从而高度提炼历史规律,是任何理论和思想形成文本的必由之路。

     《决议》采用此种表达风格,能够突出其作为一个文本的结构性和客观性,以经验的抽象与抽象的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传承党的重要思想。

三、以正向积极的视角为特质体现政治担当

      政治担当是政治主体对自身的政治目标、政治义务和政治责任自觉的认识和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担当,不仅具有主观自觉意识,更是历史和人民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并正在继续实现其作为一个百年大党的政治担当。对内,党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与“经济快速发展”两大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对外,党的奋斗历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能力和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光荣和伟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光辉与灿烂。

      正因如此,这次《决议》,旗帜鲜明标明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总结。这是一个人类政治宣言文献中罕见的以“正向”姿态面世的全新视角。

      从学理上讲,“重大成就”是一种对历史上发生的事实的总结,必须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应该是可以检验、可以追溯、甚至可以体验的事实,不应有争议和分歧。在这一点上,此次《决议》不同于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分清历史是非、辨析历史事件、解决历史争议、总结历史教训的关于“问题”的决议。而此次《决议》,冠名“重大成就”,则不包括对“教训”“问题”乃至“错误”的总结。当然,这是因为,前两个决议已经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经验教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

      而“历史经验”,则是要把“重大成就”经过理论抽象,上升为“经验”。作为“经验”,它的基本特质,是能够传承、传播、推广和共享。如果说,“成就”作为一种事实不能有争议和分歧,那么,“经验”作为一种理论,可以有不同的立场、认知甚至分歧。这次《决议》的特质是:对于“重大成就”的认定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形成了具有时代确定性的基本的共识,这充分反映了我党对自己历史的清醒认知和理论自觉,也同时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骨脉相通的领导与拥戴的关系。

      因此,《决议》不仅仅是一份针对党内、针对国内的以史为鉴开辟未来的行动指南,更是立足于历史规律和时代浪潮,面向全球、面向世界人民做出的一份掷地有声、气势磅礴的政治宣言。其坚持正向积极的历史视角,以唯物史观为根基,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百年党史中的时代主题,深刻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理论逻辑,体现了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生机盎然的政治生命和吞吐山河的政治气势。

     《决议》既是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纪念碑”,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先锋号”。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纲领性文件,是党为世界人民奉献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决心和毅力,在世界舞台上塑造好中国形象,承担好中国责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世界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它所领导的历史业绩和政治贡献达不到“世所罕见的奇迹”这样的程度,是不可能,也不敢这样做的。

四、以崇高坚定的理想为根基绽放传播智慧

      智慧即“形而上之道”,任何政党、民族、国家都有其可以交流、借鉴的经验与文化,却未必都能达到“智慧”的高度。一个民族的智慧,熔铸在这个民族的理想与信念中。中国智慧内化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埋藏于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内蕴于英勇顽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精神”,潜藏于埋头苦干、自强不息的“两弹一星”精神,显现于舍生忘死、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它始终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史、奋斗史、发展史中,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指导下熠熠生辉。中华民族的传播智慧,正是在这种高远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感召下,洞察本质、认识真理、意志坚定、知行合一,坚守人类正义和民族大义,达致人类美好生活境界。

      理想在传播中存在,传播是理想发生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迅速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作为理论、理想和信念,在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上传播、认同和内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就真理性、科学性、传播面和影响力而言,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9]。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合理把握了革命、建设、改革以来的客观规律,准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理论是活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领袖和个人根据历史、时代和人民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理论,其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结合,也对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遗产予以借鉴。没有这种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的认知、发展、进化的传播过程,马克思主义就不是今天的能够切实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能够紧密联系无产阶级,凝聚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

      理想是传播的至高境界,是传播的指引、动力和支撑。《决议》首句即提纲挈领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10],这种理想和信念,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拼搏奋进的根本动力,没有这种信念,马克思主义同样不可能在中国如此广泛、深刻、迅速地传播,也绝不可能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取得胜利。因此,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人,用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人。这种从主义、价值、思想到使命的传播过程,是在理想的指引下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传播,能够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信任,让人民支持党的立场,高举党的旗帜,贯彻党的意志,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理想的凝聚力、引导力和感召力,深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蓬勃的理论之美和现实之能,指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引导,意志坚定、知行合一、洞察本质、认识真理,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深邃的传播智慧与传播境界。这种以理想为指引的传播,蕴含的是一种深切的人本主义和生命关怀,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开花结果,绝不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是因为其与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通[11],它首次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情感相连、意志相通、价值相辅,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携手并肩地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五、以多维共振的叙事为方式彰显传播魅力

     《决议》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政治宣言,在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中,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这种政治价值,也决定了它的传播价值。而《决议》本身通过高超的叙事艺术,绽放着深邃的传播智慧,彰显着强烈的传播魄力,散发着诱人的传播魅力。

      传播魄力和传播魅力,即传播行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恩格斯曾有言,政治传播要做到“鸽子一样驯良”“像蛇一样灵巧”[12]。“像蛇一样灵巧”,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治传播叙事方式的至高要求。这次《决议》,以凝结着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情感多维一体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其传播魄力和传播魅力。

      首先是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叙事方式。在时间上,《决议》采用长时段的历史叙事,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一脉相承,循序渐进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在定思历史的基础上,党认识当下,展望未来,进行“三大需要”“五大意义”“十条经验”的具体论述,增加《决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13]。在空间上,《决议》以同一历史时期或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阶段的“道路”“人民”“主义”“世界”“政党”五个方面为立体维度,分别论述了党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其中,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政党是政治文明的主体,道路和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的检验,世界是中国人民与全人类的连接与统一。时空统一的叙事方式,全面、立体、科学地向人民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历史过程与现实经验。

      其次是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方式。在宏观维度上,《决议》透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抽象出历史大势与历史规律,在哲学和“主义”的高度,深刻证明了全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要深刻地认知、认识、认可百年党史,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想、路线和方向。在微观维度上,《决议》强调,全党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国家成就放在人民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维度进行评估。比如对“脱贫攻坚”这一历史任务的叙述,《决议》采用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确立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14]等具体而细致的表述。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结合,意味着党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大历史规律与人民幸福的微观日常紧密联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深刻结合,如此一来,大大促进《决议》文本在人民心中发自内心的传递、认同和内化。

      最后是理性和情感一体的叙事方式。理性是对抽象规律的深层次认知和把握,侧重认知、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情感是对事物生理性和经验性的体验,侧重对事物进行感知,形成可共享的感觉。理性与情感一体的叙事方式,即将抽象与经验,认知与体验相结合,能够加深传播印象,提升传播速度、提高传播效力。《决议》以理性叙事为主体,辅以情感叙事,将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进行入眼、入脑、入心的传播。比如,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部分,《决议》以事实为基础、以历史为逻辑,客观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抽象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理论认知和真理。在此基础上,其采用“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出了中国人民精气神”[15]等情感色彩强烈的表述。在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展望中,则使用了“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16]等表述。理性和情感的一体化叙述,使《决议》作为一个经典的文本,能够寓理于情,以情现理,情理交融,具有高超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六、以繁荣自信的文化为底色固化传播定力

      传播定力即传播主体对自身的传播立场、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高度认可、信任和执行。从学理上讲,传播定力乃其源于政治定力,一般而言,传播定力是在政党和国家传播战略层面的定位和要求。这次《决议》不仅作为一个文本展现出自身的传播魅力,更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新时代的传播工作做出定力要求。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的文化建设层面,《决议》提出: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7]。可以看出,实质上,“牢牢掌握”侧重于对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的要求,“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侧重于对传播效果的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侧重于对传播内容的要求。内容、方式与效果的统一,意味着新时代的传播工作,要具有高度的“传播定力”。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力发展,信息交流出现“以时间覆盖空间”的趋势,全世界不同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文明成就,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相互碰撞。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极端民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仍然时常出现,深刻影响了国内的意识形态工作,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地位。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国内和国外两个舆论场,线上和线下两个舆论场之间出现话语失衡、观点极化和意见割裂的情况,反映出人民群众文化认知仍然不够自信,不够平衡,不够和谐,我国的传播局势出现复杂的新局面。

      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发展和深化了文化自信思想,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方式、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魂灵。文化自信是主体对本民族、本国家文化自觉自发的认可、肯定和发扬。深厚的文化自信孕育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培育着中国梦的光荣前景,哺育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8],是我国传播能力、传播定力和传播魄力的精神内核。只有打造、维系、发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建立广泛、深刻、持久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坚定党的传播立场、牢记党的传播内容,践行党的传播方式,在世界舞台上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实践中,党始终在《决议》要求的三个维度上,坚持构建文化自信,增强传播定力。在传播内容上,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紧密团结、主动引导人民的理想信念、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党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道德品格与价值信念,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能力和信仰魅力,在源头上将其作为新时代的崇高信念予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渗透和浸润,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上,党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在信息传播、文艺工作、网络安全、新闻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教育等维度统筹加强思想建设,并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创新,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党媒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党中央明确提出,不能合理、主动、积极地使用互联网,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加强互联网的内容创设、渠道建设、技术支持和理念培育,建立健全的互联网治理体系,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场域和正向和谐的网络空间。在传播效果上,党要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教育、文化创建、产品创作的引领作用,将人民与国家、现实与网络、传统与当下紧密相连,提高人民的思想自觉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打造一个党的行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和现代传媒体系。唯其如此,党和人民才能在意识形态复杂斗争的形势下牢牢掌有传播定力,对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外传播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价值,以积极主动的昂扬之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历史和现实证明,世界上的百年大党有,但是,能够在百年中的多数时间以执政党身份创造辉煌,处于屹立不败地位的,目前只有中国共产党!《决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向世界庄严发出的政治宣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将不忘历史的坎坷和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和担当,不负未来的征程和梦想,以昂扬的姿态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范式,创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范式,让砥砺前行的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赢得更加伟大荣光的政治雄心!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2版。

[2]荆学民:《探索中国政治传播的新境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79页。

[3][4][5][6][7][10][13][14][15][16][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页。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建》,2017年第10期,第1页。

[11]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论坛》,2020年第1期,第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9页。

[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