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刚|从文明史视野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

    来源: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发布时间:2022-03-07浏览次数:21

推荐语:

《从文明史视野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刊载于《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文章主张要从文明史的宏大视野下理解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文章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领导中华民族重返世界文明的前列;依托于文明的实力与发展,重铸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世界文明传播进入了文明互鉴的新境界。从文明视野解读党的百年《决议》,评估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不仅从长时段历史充分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而且深刻揭示了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价值,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宽广的视野理解《决议》的精神。


作者简介:

白文刚,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传播系主任。


文章来源:

《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需要置于文明史的宏大视野予以深刻理解。从文明史的视野来看,中国共产党依靠四个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带领中华民族摆脱了近代以来衰败落后的困境,重新返回到世界文明的前列。在这一奋斗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也得以重铸,《决议》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领全文的叙事,对党的百年成就和经验的归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体现出强烈的文明自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在引领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不但改变了中西文明的实力对比,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并积极致力于全球文明传播秩序的转变,有力地推动全球文明传播进入文明互鉴的新境界。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明史;文明自信;文明传播;文明互鉴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艰苦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十八大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考虑到“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1],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落后和现在的日渐复兴,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会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有必要从文明史的宏大视野理解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互鉴的意义。


一、党的百年奋斗引领中华民族重返世界文明的前列


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五千多年来长期处于世界文明的先进行列,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曾经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自16世纪以来,在西方文明通过一系列变革迅速崛起,不断向全世界扩张时,中华民族却由于统治者的封闭腐朽和长期领先世界形成的“天朝上国”的文明自负心态而日渐落后了。


从1840年开始,由于西方列强的频繁入侵和统治者的腐败统治,中国逐渐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地位也日渐沉沦。面对民族危亡,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奔走呐喊,寻求救国之道,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一直到辛亥革命,各派力量轮流上场,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从文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时的中华文明不但难以平等地与世界文明对话,而且难以科学地选择和接受西方文明的先进因素,继承和转化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


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才迎来了文明复兴的转折点。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近代的衰败落后状态,重新回到了世界文明的前列。《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划分为四个时期,并概括了每一个时期的重大成就,清楚地阐明了党领导中华民族重回世界文明前列的奋斗历程。


第一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面对这一历史任务,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彻底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第二个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中国社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面对这一任务,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国内外严峻考验,成功实现了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虽然这一时期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内乱和灾难,但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面对这一任务,党领导中国人民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正是四十多年来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2]2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第四个时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面对这一任务,党领导全国人民砥砺前行,不仅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而且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61-62


文明的地位依赖于文明的实力与发展。经过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出近代以来积贫积弱、衰败凋零的困境。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是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正如《决议》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2]63简言之,以雄厚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为坚实后盾,中华民族今天又回到了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还在以强劲的势头持续向前奋进。


二、党的百年奋斗重铸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


文明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所属文明价值及其前途的强烈认同心理。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一个正处于繁荣昌盛时期的文明,往往具有强烈的文明自信。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传统中国,由于长期的发达和领先,中国人对自己的文明抱有充分的自信,甚至是“天朝上国”般的自负。但是近代以来,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的冲击,随着中华文明实力的日益衰落,中国人的文明心态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原先的文明自负心态逐渐转变为文明自卑心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到“中体西用”思想,再到“全盘西化”的主张,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这种越来越自卑的文明心态。


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华民族重新回到世界文明前列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重铸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把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相比,会发现第三个决议不论在概念运用、主旨立意,还是态度立场上,都延续了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的鲜明的话语特征,展现出强烈的文明自信。


(一)《决议》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领全文,体现出强烈的文明自信


“中华民族”这个词组到近代才出现,但就其指代而言,历史却非常漫长,其实是适应现代话语而对创造中华文明这一群体的总称。特别是与“复兴”相连,更是从中华文明整个历史着眼的,否则也不存在所谓“复兴”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就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决议》中的相关表述,也清楚地揭示了这个概念的文明意蕴。


如《决议》中写道:“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又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2-3指出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劫难之一即是“文明蒙尘”,“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2]62这显然都是从文明的视角使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


在整篇《决议》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词组一共出现28次,作为关键词贯穿了《决议》的首尾,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置于中华文明复兴的视野中予以高度概括,体现了强烈的文明自信。《决议》开篇即指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随后,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概括了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四个阶段的伟大成就。《决议》结尾,又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2]75这样的表述,展现了文明复兴的强烈自觉和强烈自信。


(二)《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经验的归纳,显示出强烈的文明自信


《决议》从五个方面高度赞誉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文明意义,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既着眼中国历史,又放眼世界文明,展现出强烈的自信。


《决议》对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样体现出强烈的自信。这十条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的论述,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充分显示了党的决心和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前列的根本途径。”[3]


正是基于对党的百年奋斗成就、意义和经验的自信与历史使命的自觉,党号召全党要增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理论创新能力的自信;制度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相匹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各种文明展示不同特点的主要面向。从国内来看,“四个自信”是党中央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号召,从全球视野来看,“四个自信”则强烈表达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


(三)《决议》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文明自信的重要反映


文化是文明最鲜明的特征,文明正是以文化来区分的。与前两个决议相比,党的第三个决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决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并列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三大根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2]46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明确定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24在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都强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并列的“两个结合”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不仅如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方面,也首次增加了中华文化视角,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决议》如此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其视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无疑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文明自信最核心的内容。正如《决议》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44


三、党的百年奋斗推动世界文明传播进入文明互鉴的新境界


人类历史从根本上来说是文明的历史,而交流互鉴则是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4]


但是从文明传播的视野来看,人类文明史上的交流互鉴很多时候并不是平等和自由的。强势文明往往成为传播的主体,会依托文明实力,不断向弱势文明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体制。弱势文明只能处于传播的客体地位,主要处理如何学习强势文明的问题,很多时候,这种传播都伴随着征服、侵略等暴力活动。


16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崛起及其在全世界的强势传播,就是这种强势文明向弱势文明传播的最典型的事例。从历史来看,西方文明在历史上曾经受惠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多种文明。但伴随着实力的增长,西方文明把自己视为普世文明,强力向世界其他文明输出。从几百年的历史来看,这种输出不仅是单向的,而且是以武力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向全球传播,是伴随着侵略、扩张展开的,其目的就是建立西方文明在全球的霸权,并迫使世界其他文明都转向西方文明,最终实现西方文明一统世界的野心。这种文明传播方式,自然谈不上是平等的文明交流互鉴。也正是由于这种文明传播心态和方式,才引发了所谓“文明冲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不但改变了中西文明的实力对比,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并积极致力于全球文明传播秩序的转变,从而推动全球文明传播开始进入文明互鉴的新境界。


(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世界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创造了初步条件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文明实力,对文明传播模式有重要的影响。近代文明传播以西方单向输出的模式展开,最根本的就是由于西方文明率先实现现代化带来的强大实力。二战以来,随着亚洲文明的复兴和西方文明的相对衰落,世界文明之间的力量对比一直在发生改变,但整体而言,西方文明的优势地位依然非常稳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世界文明力量对比发生了并继续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1980年,中国的GDP仅占全球GDP的1.7%,美国的GDP是中国的9倍。到2020年,中国的GDP已经占到全球GDP的17.38%,仅次于美国所占的24.7%,远远高于其他西方国家,而且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美国GDP的70%左右。专家普遍预计,到2030年,甚至更早,中国的GDP就会超越美国。中国GDP在全球比重的变化,直观地展示了世界文明力量的对比。从这一对比可以看出,虽然西方文明依然占据优势,但是中华文明正在迅速复兴,实力在不断快速地加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实力的迅速增强,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文明的力量对比,并且这个进程还在快速推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核心的一个表现就是中西文明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变化给世界提供了自西方文明强势兴起以来首次平等对话的机会,而只有平等对话,才可能真正地实现文明传播中的交流互鉴。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文明互鉴提供了新型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是文明互鉴最核心的内容。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16世纪以来,依靠船坚炮利在全世界扩张的西方文明,把自己的发展模式视为全人类唯一进步的发展模式,世界历史也随之依照西方中心论改写。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更是让西方强国欢呼为“历史的终结”,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被视为全人类都不得不走的唯一的现代化道路。换言之,自16世纪以来,西方文明逐渐被建构为唯一的先进文明,其他文明要生存和发展,整体而言,只能学习、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这也是近几百年来世界发展的重要主题。其他文明即使历史悠久,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只能以西方为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以来,文明传播的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只能是单向度的,没有对话,也没有相互的交流和互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奋斗,以自己巨大的成功和鲜明的特点改变了这种单向度的文明传播形式。《决议》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定位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指出这种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2]64这样的定位,显示今天的中国不仅可以真正平视西方,而且还有信心提供替代西方的更优良、更有效的现代化模式。相比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空前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创造了崭新政党文明的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几百年来西方文明对现代化模式和话语权的垄断,不仅能给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模式、经验和理论借鉴,给世界文明互鉴增添新内容,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信心,对推动全球现代化发展和世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深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百年大党领导新时代的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世界文明传播进入文明互鉴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是具有世界眼光和担当的新型政党,正如《决议》所指出的那样:“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2]64从实践来看,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着眼,正确处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以更加广阔和深远的视野审视世界和人类前途命运,针对“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等西方论调,从文明史这样一个全新的历史视野积极倡导开展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努力推动世界文明传播进入文明互鉴的新境界,展现了强烈的文明自觉、文明自信和文明担当。


首先是积极提倡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重要论述。指出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5]在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就相关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呼吁和重要论断,展现出中国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


其次是提出了文明互鉴的基本原则。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提出“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6],指出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呼吁各种文明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相关原则,并将其概括为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一系列的主张,充分展示了中国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态度。


最后是为世界文明交流贡献中华文明智慧。具体而言,就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向前发展。《决议》指出:“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2]64《决议》强调要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倡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文明传播的视角来看,这表明我们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境界的提倡不仅仅是一种呼吁,而且正在积极努力地践行推进。


综上所述,理解党的百年《决议》,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伟大意义,需要置于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的宏大视野中才能予以更加准确的评价。从中国文明史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中华民族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一百年,更是中华民族从近代的衰败走向复兴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从近代衰败落后的局面走向欣欣向荣的当代,重新跻身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并日渐恢复了应有的自信。从世界文明史来看,中华民族的复兴,打破了近代以来西方独霸世界、单向输出文明的文明传播模式,正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进入文明对话、文明互鉴的新境界。如果各文明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明自信,克服文明自卑或文明自负心态,人类文明的互鉴就会更加成功,人类也会有更加多元和精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9.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