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学民|国际政治传播的“做”与“说”

    来源: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发布时间:2022-03-29浏览次数:11

推荐语:

当前国际形势风雷卷动、战争乌云密布。全球秩序深受大国政治实力较量和话语博弈的深刻影响,国际政治中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加剧,国际传播则显露出政治的原始面貌,二者的频繁互动,引发了一系列围绕“国际政治传播”的话题。

本文是我院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在“国家形象传播系列沙龙”第十四期活动上的会议发言实录。发言以《国际政治传播的“做”与“说”》为题,厘清了国际政治传播中“做”和“说”的关系,并指出国际政治中的“势力较量”与“话语博弈”之间的张力关系,应该成为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理论话题,引导了“国际政治传播”成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接下来应该发力的三大领域之一。


作者简介:

荆学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


文章来源: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公众号。


正文:

感谢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的这场学术沙龙,这场沙龙以“政治传播与国家形象”为主题,在当前的政治风雷卷动、战争乌云密布的情势之下,具有重大意义。


我的发言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我看到议题中的第一条为“什么是政治传播”,有点意思,这是一个永久弥新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我搞了十几年的研究,在我看来,无论关于“政治传播”的理论构建有多么复杂,应该抓住一个核心“基点”,即“政治传播”,传播的内容必须是“政治信息”或至少与“政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否则,都不是政治传播。


第二,中国的政治传播研究,接下来应该在以下三大领域发力。其一,建构新时代的“新形态政治传播学”,完成多年来对政治传播理论研究的“升华”,开显“政治传播”的学科形态和知识形态。其二,构建新形态的“国际政治传播理论”,这是在是躲避不过的现实需要,比之于国内政治传播而言,“国家间的政治传播”研究火烧眉毛!但十几年来,“国际政治传播”研究却陷入死寂!其三,基于社交媒体的“以个体为主体”的微观政治传播研究。现在的“政治传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社交媒体”进行的,舆论战的主战场是“社交媒体”。过去我们曾长期重点关注宏观的政治传播,而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媒介赋权的微观政治传播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宏观政治传播与微观政治传播在叙事方式与运作机制上存在怎样的关联,社交媒体革命性、颠覆性的传播如何推进了政治传播的演进,应该对基于社交媒体的、以个体为主体的“微观政治传播”予以系统的研究。


第三,关于这次俄乌战争,其直接引发的是“国际政治传播”,进而引发的是围绕着“俄乌战争之国际政治传播”所展现和建构的“国家形象”。现在海量的信息汹涌而来,“核量级”的舆论战,已经“炸”得民众和专家晕头转向!我反而在其中思考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政治”是“做”,“传播”是“说”,所谓政治传播,由“做”和“说”两个部分共同构成,“做”是其物质基础,“说”是其精神场域。物质决定精神,二者的基本关系是:政治的“做”是基础,传播的“说”是附加。比如俄乌战争,“做”是实打实的“阵地战”,“说”是“磨嘴皮子”的“口水战”和“舆论战”。因此,任何时候,比之于政治的“做”的实际行动,“政治传播”是有作用的,但这种作用的边界和效力是有限的。这就是那句老话:实践永远是常青的,理论永远是灰色的。面对残酷的活生生的“俄乌战争”,各类理论家们其实大可不必不必太冲动太激动太兴奋。


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实力政治”,实力强的一方掌握国际话语权,因此,国际政治几乎没有什么“真理”可言,即便是有,也不是“越辩越明”!也因此,在国际政治传播中,奉行“说一套做一套”,即“言行不一”可能是一条“准则”。用一定的“合法性”。“做”与“说”的合理的良性的张力关系,国际政治中的“势力较量”与“话语博弈”的张力关系,应该成为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深度理论话题。也为我们的国际传播、国际政治传播提供了大有可为的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