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2023级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共计134名学生,从祖国各地来到北京,即将开启你们的人生新阶段。23级的同学们特别不容易,本科的同学高中三年都在疫情中度过;对于研究生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常常打乱求学和备考的节奏。我很佩服年轻的你们,我相信一定是勤奋、自律的态度加上强大、稳定的内心,成就了今天的你们。我代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祝贺大家,也热烈欢迎大家!
来到传媒大学,来到政府学院,对同学们而言是人生重要阶段的揭幕。大家一定也很想知道,你们选择的政府学院,除了在官网的介绍,公众号的新闻,B站的招生宣传视频中呈现的之外,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院。我想同学们通过上周的报到、MPA专业说明会以及今天的暖场视频,已经捕捉到了一点学院的基因。在这里,你会碰到热心的师哥师姐们,你会遇到和蔼亲切的金书记和雷厉风行的武书记,你还会接触到众多学术大咖和业界导师。
除了这些直观的碎片化印象,我想给大家描摹一副更为完整的图景。在传媒大学将近70年的发展中,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于2019年6月,是年纪最小的学院。不过它所依托的专业:国际关系,行政管理和政治学,在传媒大学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很快会给大家上课;有不少有影响力的成果,可能会成为你们的课后阅读作业或者进入文献考试目录;多年来为政府、媒体、高校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不少都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政府学院目前有教职员工41人。学院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全世界,我们每天关注的是国际政治传播,国家安全,全球治理,互联网治理……我们有一个特别务实的发展目标——打造对学校,对国家来说“不可或缺”的政府学院。
于学校而言的不可或缺体现在哪里呢?政府学院是传媒大学从“站在广电看传媒”到“站在传媒看世界”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落子。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政府学院就是在为这个改革目标的实现培养人才,开展科研和咨政工作。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学院不少课程都带有“传播”“传媒”“舆情”“媒介融合”等关键词,为什么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专业的同学需要学习传媒和传播的知识呢?那是因为今天媒介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基础设施,她内嵌到个人生活当中,影响着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大数据与算法技术,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迭代,给国家治理带来了很多新的议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掌握媒介技术环境的特性,能以“政治学+传播”,“公共管理+传播”的双重视角,理解数字媒介时代国家治理和政治传播的运行机制,能够在政府的管理活动和政策的传达中运用新闻传播的手段和舆论引导的知识,与公众开展对话和沟通。我们希望政府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汲取营养,在学院的新闻实践中心学习政务新闻写作、政务新闻摄影、政务新媒体运营等传播技能,在学院的实习实践基地认知现实,锤炼本领,未来成为能够应对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展开科学决策的公共治理和政府管理人才,或者是各类善用传播手段,深谙政府管理之道的传播人才。
于国家而言的不可或缺体现在哪里呢?今天中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展开了从政治、经贸到人文领域的全面遏制;另一方面,中国尚且没有形成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故事缺乏国际认知认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在国际舆论场上常被误解误读,中国声音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高校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一方面需要培养能从事国际政治传播,公共外交,胜任国际组织工作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回应国家急需,在国内外政治传播、国际传播、传播治理、舆情治理等领域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出高水平的咨政建议。
同学们,作为媒介的大学借助图书馆、课程和教材呈现出了过去与当下的知识勾连,通过对实践训练和社会调研的安排反映了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读”;大学也将个人与社会连接在了一起,同学们因此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实习机会,有时在学业和实习之间本末倒置、顾此失彼。我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校园时光,让自己成为一个会学习,会生活,会办事的人。希望你们的求学之路从每一本书,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中扎扎实实走过;希望除了在课堂上,也能在操场上,游泳馆,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中看到你们,挥洒让我们羡慕的青春;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就做个有心人,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统筹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意识。
同学们,30年前,我从西门走进北京广播学院,作为本科新生来报到,开始了和传媒大学的缘分;20年前,我在课堂上面对大一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课上好,对得起他们;10年前,我刚从美国访学回来,迫不及待想回到课堂跟学生分享我的见闻。大学这个媒介记录了我的成长,也会记录你们-政院小白杨的精彩时光。
同学们,定福庄是有福气的地方,不过在梆子井里千万不要坐井观天。祝大家学有所得,生活愉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