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美学家、哲学家,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1952年,“美学”概念被引入中国,率先在北京大学引起研究热潮,并在80年代爆发了全国范围的“美学热”。在这期间,李泽厚因《美的历程》《美学论集》等作品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学家,与朱光潜、宗白华、蔡仪、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美的历程》作为我校博士生文献考试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全体博士生必读的基础文献之一,梳理了中国古典文艺发展的历程,彰显了李泽厚独特的史学观,为读者呈现出了我国自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社会风貌,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本艺术史,也是一本社会史、传播史和哲学史。
(《美的历程》一书自出版以来,经久不衰,有多个版本可供阅读)
“美”与“美学”
在对本书展开导读前,主讲人王芳结合生活中的经历,提出了自己对“美学”的理解。美学(Aesthetic)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概念,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与西方整体的理性思潮相对,美学以美的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而审美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主观的精神文化活动。王芳认为,随着近些年美学研究的式微,当代美学可以回归到个体感受上,落回到生命的个体当中。
中西结合的美学观
王芳以时间为线索,从夏商周到宋元明清,以朝代更替中美学思潮的嬗变作为主线,对《美的历程》中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其中彰显了李泽厚融贯中西、汇通古今的大师风范。
(从写实到符号化的鱼形图)
此外,李泽厚借用西方“理性精神”这一概念来讲解先秦理性精神,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实践理性精神,与康德实践理性精神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强调道德实践与行为规范。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中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摆脱了原始无数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也体现了李泽厚二元对立,互为补充的分析方法。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既是艺术史,也是传播史
赵雪波教授点评道,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用中国视角去回顾了中国的艺术史、中国的美学史,将中国艺术与中国美学概括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美德历程,是一种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自信。在理解《美的历程》和传播之间的关系上,赵雪波认为,李泽厚对早期中国美学史或艺术史的梳理,与传播学中早期媒介史的总结回顾相一致,只是到后来两门学科的焦点才开始分野。用法国传播学者德布雷的话,可以将艺术史视为传播学意义上的历史“传递”。《美的历程》可以看作是关于美学和艺术的一部传播史。最后,赵雪波提出,受詹姆斯·凯瑞的启发,可以从媒介仪式观的角度思考,美学与艺术的熏陶带给人们一种仪式感,传播不应只是一种信息的位移,更应强调是一种信息的分享。分享就是一种仪式。总而言之,《美的历程》虽然是一本美学著作,但是对于传播学研究,无疑也能够激发许多新的思考。
读经典,品名篇。我们期待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在交流与讨论中将名家经典内化为自己的理论积累,不仅是为在校学习服务,更是为未来的学术之路点亮明灯。我们真诚欢迎每一位同学的加入,在此招募文献导读工作坊的主讲人,请有意向的同学将导读书目和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
zhanglu_kally@163.com
期待你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