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建院5周年系列高端讲座|第一讲 在记录中感受时代变化

    来源: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发布时间:2024-05-28浏览次数:10

5月15日下午,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建院五周年系列高端讲座第一讲于中国传媒大学48教612教室举行,讲座邀请中国传媒大学知名校友、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作为主讲嘉宾,带来了一场以“在记录中感受时代变化”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联合中国传媒大学离退休人员党委、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关工委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离退休人员党委第五支部、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承办,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乡电建社区党委协办。中国传媒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张桂兰、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金勇、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庞亮、副院长肖欢容、五级组织员霍淑芬、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慧燃、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乡电建社区党委书记周禹出席本次讲座。中国传媒大学离退休人员党委第五支部党员、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乡电建社区党委代表、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师生代表参与本次讲座。





敬一丹校友回顾到,自1978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她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作为媒体人亲历了国家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发展的历史变革。对于自己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奇妙交织,她表示:“这是一种幸运,作为一个媒体人能够记录变化,特别是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变化。”





敬一丹用温婉而深情的语调,将从“红花草”到“红粉笔”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从1990年到2020年,三十年间,她从未放弃对贫困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用心灵触摸了无数小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中国从“扶贫”到“脱贫”的巨大跃迁。从《一丹话题》的简单呈现到《焦点访谈》的理性思考,她不仅见证了中国扶贫事业的巨大变迁,也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对于贫困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深度报道,正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所在。


敬一丹讲到,传媒人应该有一种职业自觉,眼里有“角落”,有“弱势”,有“阴影”,要走得足够近、思考足够深;应该有一种职业素养,具备硬核的采访能力、编辑能力、策划能力以及咨询运用能力,以最严谨细致的姿态面对每一次镜头前的表达;无论社会怎样变化,传播方式怎样变化,都应该植根记录意识,以媒体人的激情与耐力持续深入地记录时代的发展。





敬一丹还结合党纪学习教育情况,与同学们就媒体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的纪律、媒体人应当如何与时俱进、对支教工作有何建议、媒体人特质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深入探讨。敬一丹强调,严守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是媒体人的基本操守。她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中国传媒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张桂兰表示,敬一丹老师的分享深刻生动,对未来和现在具有激励作用。她介绍了关工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品牌活动,告诫大家遵守纪律,结合党纪学习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慧燃提到,敬一丹老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知识,更传承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是中传校友的优秀典范。





电建社区党委书记周禹在发言中强调了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拓宽视野方面的重要性,她提到电建社区与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之间的红色1+1党建共建活动对加强双方联系和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她表示,希望未来双方能继续深入合作,共同建设发展。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金勇在总结讲话中感谢了组织方的邀请,并指出了活动所体现的“五位一体”意义。他认为,敬一丹老师的讲座彰显了家国情怀民本思想大爱情结。他结合敬一丹老师的分享,深刻回顾了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最后,他表示,希望继续加强学院党委和电建社区紧密合作,通过“红色1+1”共建活动,推动基层支部持续推进高质量党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敬一丹老师的精彩分享,折射了个体在时代变换中的命运沉浮,也彰显了作为时代记录者的媒体人的使命和担当。在记录中感受时代变化,于传承中体悟时代精神,激励坚守本心、破浪前行,充分发挥媒体持续记录的价值。


本次活动是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建院五周年高端讲座活动的开篇。未来,我们将持续发挥学院关工委和各党支部特色资源,邀请各界人士来学院交流互动。共同回顾建校70周年、建院5周年以来的峥嵘岁月,聚焦特色资源共享、聚焦人工智能前沿、聚焦党纪学习教育,在交流中追寻记忆,在历史中积淀成长,在新时代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