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第二届“行读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西吕梁(一)

    来源: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发布时间:2024-07-14浏览次数:10

NEWS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实践不仅是理论的验证,更是获取真知的途径。7月12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行读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山西吕梁开展实践调研。师生一行通过一系列生动丰富的实地考察和体验,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以实践为师,拓宽视野,深入体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在山西大地上的实践。




走近乡村产业,体悟振兴之路。12日下午,师生一行在吕梁市委宣传部李强的陪同下来到位于中阳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黑木耳产业基地。在这里,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黑木耳的生长周期和种植技术等专业知识,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木耳的采摘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调研时曾作出的“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为我国以木耳为代表的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吕梁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典范,其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和绿色发展理念,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对木耳这一特色产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深刻感受到科技与农业结合带来的巨大潜力。中阳县黑木耳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缅怀革命烈士,传承红色精神。13日上午,调研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山西省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展馆外的纪念碑上刻有毛主席为刘胡兰题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解说,政院一行深入了解到刘胡兰的英雄事迹,为其“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参观完纪念馆后,师生一行来到刘胡兰墓前,深深鞠躬致敬,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勇担时代重任,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探访现代农村,见证发展奇迹。下午,实践调研团队参观了贾家庄展览馆。贾家庄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盐碱地村庄,通过集体努力,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展览馆内展示了贾家庄村的发展历程:贾家庄村民在1954年成立合作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地主富农的恶意面前,凭借艰苦卓绝的奋斗将盐碱地改造成高产田;改革开放以后,贾家庄坚持集体经济,推动村庄发展,贾家庄的村办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0多家;近年,贾家庄整合旅游资源,成为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里的档案和历史照片记录了这一过程的每一步,生动地展示了村民们的智慧和勇气。贾家庄村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展示了集体经济的巨大潜力。


传承剪纸匠心,坚定文化自信。调研期间,师生一行还前往中阳剪纸传习所,深入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阳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习所内,学生们近距离观摩了剪纸艺人的精湛技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制作剪纸作品。


随着一张张红纸在手艺人手中逐渐变成了寓意吉祥的图案,同学们感受到了中阳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了文化自信,更激发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考。通过观看亲手操作和聆听传承人的讲解,同学们领略到了传统艺术的精妙,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传承与创新,是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师生共研共进,实践铸就真知。在调研期间,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老师们积极关注随行学生,与他们进行了深入而亲切的交流,引导学生在调研中学习、思考,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副院长白文刚强调,社会调研有两点核心:一是对外要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体悟民族振兴与文化自信背后的原理与实践;二是对内要用心领悟、积极思考,在调研实践中增长才干、实现自我成长。


公共管理系副主任高萍对此次调研实践中的学生工作给予了鼓励与指导,引导学生发挥团队力量、正确规划宣传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


教师张晴对调研的两方面学习成果——调研报告与新闻稿件做出了区分和明确要求,另外,她结合历史背景与专业知识剖析了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启发同学们挖掘深层问题、多角度思考,真正做到了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调研团队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切身体验和深入思考,深刻领悟了“行走的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和“行读中国”的深远内涵,更加坚定了跟随党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