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第二届“行读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组织师生前往山西兴县的蔡家崖村开展调研。
感悟革命精神,坚定政治自信。7月14日晚,师生一行抵达吕梁兴县,为更好的感悟“吕梁精神”,师生一行召开了调研座谈会。兴县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张志伟特邀参加,他结合自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他与兴县的故事,并简要介绍了次日的调研安排。他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调研,深入感悟红色革命精神,汲取精神力量。
白文刚副院长在会上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指出,此次调研的核心在于深刻理解“英雄吕梁”的核心精神,将所学内化于心,作为政院的学生,更要坚定政治自信,不忘初心。
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7月15日,师生一行参观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该纪念馆详细记录了晋绥根据地的历史,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创建的四大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见证。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沿着历史的时空隧道,共同领略、回味了那段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战斗岁月。红色沃土,英雄吕梁:一张张陈旧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实物、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塑像,无不诉说着革命年代英雄的吕梁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这便是伟大的吕梁精神——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革命文物和革命精神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如今“吕梁精神”仍存在于每一位吕梁人的心中,激励着他们为民族复兴的伟业继续前行。
孟思苇同学感触颇深,她表示:“这里不仅是时间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每一块展板、每一件遗物,都在默默讲述着革命先烈们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他们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
重温光辉历程,赓续红色血脉。在参观晋绥军区司令部和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时,师生们详细了解了《晋绥日报》的历史。在战争年代,《晋绥日报》承担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导地方工作的重要作用。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山西兴县蔡家崖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进行了集体谈话,强调新闻工作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事实,目的是教育和动员群众。他提倡新闻报道贴近实际、生动活泼,并重视新闻队伍的建设。这次谈话不仅对当时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还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师生们在土培房前静静聆听革命岁月的故事,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中重温那段峥嵘的光荣历程,更感受到了作为新时代传媒人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刘梓涵同学感叹:“这里不仅是革命的摇篮,更是无数英雄儿女的故乡。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了青春和生命,这种精神让我深受触动。”李子彤同学则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坚定信念,踔厉奋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卢紫宁同学则认为:“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晋绥边区人民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历程,也让我深刻理解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
通过此次兴县之行的实地参观和学习,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师生不仅深化了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认识,还汲取了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师生们定会把本次实践中汲取到的红色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