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评论】周亭丨《工作中的新闻》:揭示当代新闻图景中“多”与“少”的悖论

    来源: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发布时间:2022-02-21浏览次数:14

作者简介:

周亭,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高精尖团队“全球舆情大数据研究团队”的首席专家。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担任教育部规建司中国教育智库联盟专家,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公共形象咨询专家,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公共传播与舆情应对事务特聘专家,中国科协项目评审专家,《国际传播》杂志编辑。


        在传统新闻媒体拥抱互联网之前,人们大多使用闲暇时间消费报纸和电视节目,对新闻的消费基本发生在工作场景之外。而在新闻媒体从印刷和电子向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新闻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习惯在工作场景中消费新闻。他们通过办公电脑阅读新闻,一天数次刷新网站,跟进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在工作中消费新闻”的新现象促使新闻生产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需要更频繁地更新新闻,提供更多数量的报道,提供更多的突发事件和专题新闻报道来满足受众的需求。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帕布鲁·博奇科夫斯基所著《工作中的新闻:信息充裕时代的模仿》,讲述的就是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在受众消费新闻模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新闻生产的模式变化和它带来的后果。这本书曾经获得2011年美国社会学学会传播与信息技术分会最佳书籍奖,可以说是进入21世纪后媒介生产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博奇科夫斯基教授认为,受众消费新闻的新变化引发了新闻生产中的相互模仿,而模仿的流行损害了新闻多样性,令媒体对现实的建构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对新闻生产中模仿机制的研究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它解释了当今的新闻媒体如何把社会知识之“多”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之“少”。

一、一张图片开始的故事

        这本书想讲述的故事从一张图片开始。这是2005年阿根廷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号角报》的网络版clarins.com总结的人们在工作场景中新闻消费的模式图。这也是书名《工作中的新闻》的由来,既指人们在工作场景中消费新闻的现象,也指为了满足这种全新新闻消费需求进行的新闻工作。

         《号角报》的从业者发现,从周一到周五,上午九点到下午六点,人们都在工作。而网站的受众,正是那些在工作时间和场所获取新闻的人。

        博奇科夫斯基从这张图中得到启发,开始了他的研究。他认为互联网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平台后,新闻业发生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新闻消费场景的转变。过去人们都是利用闲暇时间,在工作场所之外阅读新闻。比如吃早饭的时候看报纸,上班路上听广播,下班以后看电视。互联网出现后,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景中消费新闻成了一种新现象。到办公室先打开网页看新闻,午饭后休息时间看看体育报道和明星绯闻,下班前再浏览一遍网页的媒介接触行为越来越流行,新闻网站的流量几乎都集中在上班时间。

        第二,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变。为服务受众全新的新闻消费时空模式,新闻网站必须提供更多、更新频率更快的新闻,提供突发性报道和发展性报道,吸引受众一天之中不断访问网站;必须提供抓人眼球的专题,让受众在较长的工间休息时段得到放松。在这样的内容策略下,编辑部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生产和分发技术、编辑策略都发生了变化。

        第三,新闻产品的变化。从原来单个媒体生产少量信息,但是差异化比较明显转变为了,多个媒体生产大量信息,但是在议题、角度、细节、叙事模式、信息源、观点立场等等方面同质化明显的现象。

        从新闻网站迎合“工作中新闻消费”的现象到生产出大量同质化新闻产品之间发生了什么?需要回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塔奇曼在《做新闻》中提到,新闻生产中形成的惯例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压力的影响。新闻要求时效性,媒体要求提供足够的内容去填充版面,和世界上发生的事件,和新闻从业者的数量和能力产生了矛盾。媒体机构为了完成日常的工作,必须划分新闻的类型,为不同的类型规定生产的惯例。惯例作为一种规范,约束着从业者的行为;惯例作为一种知识,让从业者在工作中明白自己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断通过日常的新闻生产活动去巩固惯例。

        就上述问题,本书的副标题给出的回答是:模仿。为了加大新闻的供给,加快更新的频率,媒体之间加剧了相互模仿。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探讨模仿机制如何形成并运作。

二、环环相扣的研究设计

        博奇科夫斯基带领他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四项研究。

        首先研究了新闻生产中的模仿。2005年4月研究团队对clarin.com的新闻编辑工作进行了参与观察,并对《号角报》、《民族报》和clarin.com、lanacion.com的记者进行了访谈。目的是观察“工作中的新闻”现象是否真的存在,新闻生产者采取什么策略去回应。研究发现,生产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模式完全不同。在硬新闻的生产中监看和模仿普遍存在。由此提出了一个疑问,这种彼此模仿的生产实践对新闻的内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接着这个疑问,他们研究了新闻产品同质化。1995年至2005年研究团队对《号角报》和《民族报》的头版新闻,2005年秋季对clarin.com,lanacion.com,infobae.com三个网站的头条新闻进行了内容分析。目的是观察网络媒体,印刷媒体和跨媒体的内容相似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新闻报道高度同质化。不过,由于模仿的机制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新闻报道类型中,不同的媒体看上去仍然是有差异的。比如专注于调查性报道的媒体不会生产出那么多同质化的内容。这个研究带来的疑问是,受众对同质化的新闻产品是否满意?

        要研究受众的态度,得先研究受众的网络消费模式。研究团队在2006年到2007年对受众进行了访谈。发现工作中的新闻消费确实出现了新的特征,比如受众在办公室阅读新闻,会产生愧疚感;他们下班后和周末不接触网络新闻;在办公场所的社交也避免讨论公共事务报道中的争议性话题等。

        了解了受众的消费模式,接下来,团队研究了受众对日益增长的同质化消费的态度。2006年他们对三个网站中点击率最高(反映受众选择)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观察受众实际的新闻消费偏好。研究发现,新闻从业者觉得“最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同质化程度高,而消费者实际“阅读最多”的新闻报道同质化程度低。生产者在一厢情愿地提供各种公共事务报道(国内、国际、商业、经济),而消费者更喜欢非公共事务报道(体育、娱乐、犯罪)。如果新闻生产真的是为了公众愿望去改变,结果本不应该这样。通过对受众的访谈,作者认为,对于新闻多样性的下降,受众不喜欢,但无力改变,只能采取顺从的态度。这让我们看到媒介的新闻生产机制一旦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把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引入这个方向无法改变的漩涡当中,引发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后果。

        本书通过不断提问和回答,呈现出了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研究规划,为如何围绕问题设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媒介图景的悖论

        作者详细描述了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消费者需求引发新闻生产的回应,形成相互模仿的机制,这种生产机制损害了产品的多样性,导致媒体对现实建构的同质化,与受众消费需求产生了冲突,引发受众的不满,带来新的消费者的需求,媒体形成生产过程去回应需求。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自身也完成了知识的再生产,推动模仿不断增强,由此产生了当代新闻图景中的悖论:新闻报道的数量显著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却在减弱,更多的新闻机构报道了更少的新闻。

        刘海龙在《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一书中认为,灰色地带是“在宏大叙事中被有意省略或者遮蔽的部分”“我们熟视无睹、被主流话语收编的那些部分”,陌生地带是“因为研究者的视野有限,没有被发现,也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所以在我们的学术地图中没有这个部分”。《工作中的新闻》在被译介之前正处于新闻生产研究的陌生地带。大陆学子了解的新闻生产研究经典著作,比如舒德森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北京大学出版社)、塔奇曼的《做新闻》(华夏出版社) ,其研究本身都完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成果都出版于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它们共享视角和方法,为新闻生产研究划定了边界。但即便那个时代的经典文献也并没有全部被翻译成中文,比如爱德华•爱泼斯坦的news from nowhere(1973)《来自乌有之乡的新闻》和马克•费什曼的manufacturing news(1980)《制造新闻》。80年代之后,尤其是数字媒体出现之后,几乎没有什么相关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来。在有关新闻生产的英文研究中,博奇科夫斯基的论著经常被引用,不过国内读者对他和他的作品并不了解,这是我希望把这本书引介给国内读者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的研究对象阿根廷媒体,相较美国、英国媒体,也是“灰色地带”。作者自己也这么评价研究阿根廷媒体的意义,“总体上说,有关数字媒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分析,特别是大量有关网络新闻的研究在数据上主要依靠美国,很少来自其它产业化国家。全球数字媒体的崛起和进化,在促进全球化的同时也加深了不同区域间的信息鸿沟。因此,将研究拓展到更广泛的地理范围,用更全球化的态度去理解数字媒介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至关重要。在阿根廷做的研究促进了此目标的实现。”

        作为这本书的译者,我认为新闻传播领域学习者、研究者可以从这项严谨的、规范的研究设计中获益,新闻从业者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反思一下日常工作流程中是否隐藏着一些规则和惯例,自己每天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实践着,但是并没有意识到是一种约束或者行动规则;而对于其他领域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新闻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也许对于解答日常接触和消费新闻时产生的困惑有所帮助。